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国画山水论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国画山水论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无论山水还是花鸟或是人物动物,国画的题材不同,表现的意义也有不同,对象不同,所传达的意思也有不同,有些已经形成定式。比如松鹤、狮虎、鸳鸯、鹰隼、松柏、牡丹、菊花、兰花……都有已经成为国人共识的内涵寓意。
就国画山水而言,画面的意境应该是由整体构图、构成元素、笔法墨法、型体特色等因素共同营造的。意境这东西,跟画家作画时的心情和经历有关,作为旁观者想具体用语言描述还是有些难度的。
一般对一幅画的优劣进行评判,综合很多直观的东西更加有说服力。比如笔上功夫,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好坏,一笔线条落到纸上,是轻飘还是灵动,是迟滞还是沉稳,是准确还是含糊,画者的笔上功夫一目了然,一般都不会有异议。墨法也是如此,落到纸上优劣立判。构图优劣取决于画者的整体审美修养和观者的审美理解能力,往往会有一定歧义,但是也只限于比较优秀的作品,那些不入流的构图作品很难被纳入讨论范围。
在笔法墨法构图造型能力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,所谓意境的表现就要看画家的综合修养了。除了那些练习作品和应酬之作外,画家在精心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,就如同诗人创作诗文一样,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胸意。这种用心创作的作品,才真正谈得上有意境,才值得去探讨。至于对其中意境的理解,除了画家本人,或是对其身临其境的知己,其他人真的是很难完整解释,只能结合画面的构图和组成元素、画家的创作背景以及画家的相关经历去综合分析理解。欣赏一幅优秀的作品,也更多的是学习画家的表现技法,如果对其中的意境过于执着,就有点过了。
在山水画鉴赏过程中,我们看画,眼界要高,看得越高自己的想法也就随着提高,也就带动自己手头功夫的提高,也就是平时讲的画画要能“眼高手低”,眼高就是看的想的高,只有眼高,才能带动手高,才能不断进步,如果是“眼低手高”,那就很难有所进步。我们主张的是眼和手更接近些,要使想法和技法合拍,只有如此才能画出好画。
就国画山水而言,我们看画首先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,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,构图、着色、题款用印、画外之意等。诗不直言,讲究含蓄,画也应这样,山水画不单是视觉美感的绘画语言,更是一种寄情抒怀、言志写意的心灵寄托,其精神层次更重于表达形式。画家是以心灵映射万象,代山川万物而立言,其精粹在于以形寓神、情自境生。因此,我们看画重要的是要学会既要看画本身,还要联想起来品画外之意,方能从中汲取精华!
国画作品鉴赏“六法”是我国古代绘画实路的系统总结。“气韵生动”是对作品总的要求,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。它要求,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。“六法”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“气韵生动”的必要条件。直到现代“好画”的风格在不断丰富和变化,但品评标准在大的方面依旧没有离开“六法”涵盖的框架。钱钟书重新作了标点:“六法者何?”
一、气韵,生动是也;
二、骨法,用笔是也;
三、应物,象形是也;
四、随类,赋彩是也;
五、经营,位置是也;
六、传移,模写是也。
从构图是平远、高远、还是深远来看,技法上是什么皴法,用笔用墨怎样。这只是对画表层的认识。还要了解画家的身世,生活经历,绘画观点等,这样才会从深层了解画家为什么画出这样的画来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画山水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国画山水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xinfangwangbj.cn/post/6115.html